知识分子 x physics world,带你走进英国媒体视角下的科学议题。
今年9月,英国科学新闻杂志 physics world 继续推出中国专刊,关注中国的科学家和科研成果。《知识分子》精选了对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roberto soria 的专访。在下面的这篇文章里,这位来自意大利的天体物理学家畅谈他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经历,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他对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观察等问题。
roberto soria说,尽管大流行对中国有影响,但对于研究者来说,中国有很多机会 | courtesy: roberto soria
我是意大利人。2004年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得天体物理学博士后,我到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做博士后,然后再到伦敦大学学院做博士后。2011年,我回到澳大利亚,在西澳大利亚州的科廷大学工作。2017年我正式加入中国科学院大学,搬到北京来生活。我现在跟中国和全球的科学家都有合作。
当时我和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合同快到期了。我想找个终身教职。之前在哈佛时,我认识了同在那里工作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研究员。他鼓励我申请中科院大学的终身教职。其实我对中国并不陌生,早在2008和2010年我就利用中英卓越奖学金两次访问清华大学。我在中国已经结识了一些同行。
我研究致密物体的吸积物理学。比如,中子星或黑洞如何从它们附近的恒星或其他气体吸收物质。我研究气体怎么落向或落入致密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发出多少辐射,外向流携带了多少机械能并把这些能量转移给宿主星系,这些源可能产生的最大功率是多少等等。我使用的天文数据从 x 射线、光学到无线电波段都有。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需要和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同团队协作。
是的。我大概有30%的时间与国家天文台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中国科学家们合作。剩下的时间用来跟澳大利亚、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同行合作。比如我现在是中科院 “司天” 项目组的成员。这个项目计划联合全世界不同地区的几十架一米级望远镜,每天晚上对全天进行扫描监测,探测短时间尺度上的引力波、快速射电暴或超新星事件。我们希望 “司天” 能获得 “十五五”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计划(2026-2030)的批准,这样的话望远镜阵列有望在2032年投入使用。
科学在这里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当我看到fast 望远镜和长城、故宫一起被列为中国的地标建筑时,我很惊讶。这在西方是很罕见的。中国媒体的科技知识水平较高,公众对科学似乎也有很好的了解。国家用于基础科研设施建设的资金充足,包括望远镜、空间任务等。你会觉得这里有很多好玩的科学,未来会有很多机会。总有新项目和新设备值得期待,你也可以随时提出新课题、新想法和新的合作。
对我来说是语言障碍。我可以学简单的中文,保证自己能买到吃的或跟出租车司机交谈。但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能够参与技术讨论的中文水平。在中国,大多数科学会议都是用中文召开的,这意味着我经常被排除在天文界之外。比如中国天文学年会是中文的,去年我甚至没有收到参会邀请,因为飞到上海参加一个我完全听不懂的会议是浪费时间。中国的博士论文必须用中文写,所以我也很难指导学生。语言很重要,如果要花一半的时间精力来与博士生、博士后甚至教授交流,那么很难做出好的研究。
2020 年2月刚刚开始实施旅行禁令时,我还在南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然后我顺道访问了悉尼大学,我在那里保留了名誉副教授的职位。我随身只带了一小袋夏天的衣服!幸运的是,我在所有国际航班关闭之前登上了返回中国的飞机。我保住了自己的财物和工作!疫情期间,我在北京有机会探访以前没去过的地方,还爬了好几次西山。我还访问了中山大学,他们有个团队在做空间引力波探测项目。我用skype跟我远在意大利的父母保持联系。幸运的是他们一直身体健康。如果真的需要我帮助,我都不知该怎么办。
我认为中国很好地控制了疫情。避免了正在严重影响西欧的经济衰退,也没有引发社会动荡或对政府的不满。欧洲和美国的居家令往往是由地方政府决定的,地区之间缺乏协调,造成了混乱。
是的,我参加了2021年春节前的外国专家座谈会。李克强总理和三十多位在华工作的外国学者会晤,而我被选为两个演讲者之一,做了10分钟的报告。我的发言重点是建议中国保持与国外合作的开放渠道,因为我们需要在国际层面开展科学研究。我还提到了中国悠久的国际交流历史和目前 fast 望远镜等项目的跨国合作。李克强总理对我的观点表示赞同。我觉得他可能事先看过我们的演讲稿,他的评论是很中肯的。由于新冠的限制,我们不能和李总理握手,但能坐在他旁边还是很高兴的。在座谈会上我还认识了一个都灵的老乡,他在北京教拉丁语。
我最终应该会回意大利吧。留在中国很难,我的语言不够好,还是个显眼的少数群体。不过我离退休还很远,我还能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我想继续在中国发展一些国际项目。从长远来看,希望探索作为海外合作者,继续为中科院大学工作的可能性。这样的话我至少有一半时间能和家人和欧洲合作者离得近一些。
我认为中科院大学和中科院要把自己视为一个国际品牌,开设海外研究机构,支持海外研究人员。实际上据我所知,中科院已经在智利建立了南美天文研究中心,而且在西方国家有许多第二代中国移民,他们可能构成了中国大学在海外设立分校的潜在市场。
▲ 本文为 的第46篇文章。
原文标题为“a life in china ”,首发于2021年9月出版的 physics world 中国专刊,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授权《知识分子》翻译。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0008全讯注册的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登陆 physics world,关注日常全球科学新闻、热点报道和评论。physics world 帮助学界与产业界的研究人员走在世界重大科研突破与跨学科研究的前沿。
https://prod-physicsworld-iop.content.pugpig.com/blog/2021/08/16/a-life-in-china/pugpig_index.htmlphysics world 主编 matin durrani 致中国读者:
欢迎来到2021年 physics world 中国专刊!
2021年,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实现了多个第一次,特别是火星车第一次登陆火星,开始建设一个成熟的空间站,成功地从月球运回月壤样本。随着中国的空间站在明年完工,未来十年围绕地球轨道运行,这一进展只会加速。在今年的 physics world 中国专刊中,我们和这些任务背后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苏彦,她在中国的月球探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地球之上,中国也在大力推进材料科学,最近成立了两个相关的研究机构。我们就石墨烯产业化采访了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创始院长刘忠范,也采访了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王卫华,就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的一个新合资机构聊了聊。
材料科学将在包括航空航天技术、量子技术在内的七大主要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在今年开始的第十四个五年计划中强调了这些领域。根据英国咨询公司cactus旗下的 insight science 的一份报告,中国将在科学支出方面保持全球第二,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1%用于研究。
正如今年的专刊所强调的,中国在出版物数量和近年来取得的进展和举措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未来一段时间这一势头还将只需下去。你可以通过以下链接阅读2021年中国专刊:https://prod-physicsworld-iop.content.pugpig.com/blog/2021/08/17/to-boldly-go-2/pugpig_index.html